三坐标测量机厂家

  2017年4月二手三坐标测量仪器回收平台对比,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正式结束试运行,开始投入使用。作为浙江省海洋灾害防御十二五规划项目之一,该平台是浙江省海洋防灾减灾单项投资最大的海洋观测设施。负责该平台建设的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从筹备到建成历时1560天,顺利完成二手三坐标测量仪器回收平台对比了选址、勘察设计、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通航评估、招投标、主体施工、仪器设备安装等各项工作。

  

  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是浙江省离岸最远、水深达30米的人造海上固定建筑物,位于洞头区东南侧海域,地处浙江省领海基线外侧,是监测台风移动的关键海区。“平台建成后获取的海洋实时观测信息,不仅为海洋预报机构制作并发布辖区海洋环境预报和海洋灾害预警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同时也为辖区经济建设、海洋防灾减灾和其他海上活动提供了专项的海洋预报服务、海洋环境条件评价等保障。”国家海洋局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张钊说。

(网络配图)

  平台的建成还提升了对海洋灾害预警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据张钊介绍,该平台能够第一时间进行灾情调查、资料搜集上报,对于积极防范和应对海洋灾害,保障人民生产安全,促进当地海洋经济发展,保护海洋环境,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提高海洋观测能力的必然之举

  海洋是人类资源的宝库,与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目光投向海洋,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二手三坐标测量仪器回收平台对比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十分重视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等工作,党的十八大更是明确提出了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建设海洋强国。”

(网络配图)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加强对海洋水文环境和气象条件的观测和预报成为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潮汐、水温、盐度、海浪、海流等海洋水文要素和气压、气温、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是表征海洋环境的重要要素。加强对海洋环境的观测与预报,对于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加强海洋灾害预警能力、提高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与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目前,由于我国的海洋观测工作存在着以近岸观测为主,离岸观测站数量不足,观测点覆盖面不充分等现状,因此加快建设综合性的海洋观测平台,提高海洋环境观测能力,成为海洋观测网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建设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温州是我国沿海台风、风暴潮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然而,长期以来该地区离岸的海洋业务化观测站点建设不足,只能建在当地为数不多的第一岛链,即南、北麂岛和大陈岛等,“南、北麂岛和大陈岛三个海洋观测站离大陆均在30公里以内,且北麂岛与大陈岛之间相距约120公里,这些限制条件直接导致了离岸观测数据的匮乏,严重制约了海洋观测预警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张钊说。

  

  (网络配图)

  为加强浙江省海洋监测工作,提高对海洋的观测能力,浙江省根据《浙江省海洋灾害防御“十二五”规划》等相关文件的要求,确定了建设浙江首个海洋观测平台的任务,即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平台选址在洞头区本岛东南侧海域约23.5公里处,位于洞头以东领海基线外的台风3小时警戒线上,是台风影响最为频繁的海域。平台设置了海洋气象水文观测系统,进行海洋气象条件和水文环境等方面的监测,能够及时记录相关数据。”张钊说。

  

  据张钊介绍,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的建设,填充了北麂岛和大陈岛之间海域海洋观测数据的空白,弥补了离岸观测点的不足,为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的防御提供了实时预警数据,有利于更好地加强海洋预报服务系统建设,减少海洋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当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精心选址高标准建设海洋综合观测平台

  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项目于2012年批复建设,分为前期、一期、二期和续期。中心站在平台的选址上进行了一番论证和考察。

  2013年3月13日,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预报减灾处处长胡建华带队一行5人到江苏海洋与渔业局调研其海上平台建设情况二手三坐标测量仪器回收平台对比;2013年5月21日,由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原站长李奶姜带队一行3人到东海舰队调研选址情况;2013年5月,受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委托,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的选址论证工作;2013年6月26日,温州市海洋与渔业局主持召开选址咨询会,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的中心点坐标为:北纬27°40′30.00″、东经121°21′30.00″。

  

  “选址方面,我们严格按照洞头列岛海洋功能区划等基本情况,并综合分析周边海域航路、船舶通航、锚地、军事影响区和海洋保护区等相关因素,才最终得以确定。”张钊说。

  在平台的建设过程中,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攻克了供电和通信两个关键技术难点。平台的观测系统供电采用风光互补,数据传输则采用微波、北斗卫星、无线通信互补,使平台具备了实时在线、长期连续的观测和传输能力。

  在设计平台的业务化观测系统时,按照海滨观测国家标准的要求,从表层水温、潮汐、风速、气温、相对湿度等15项关键要素出发,最终确定观测系统由平台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和岸基数据接收与存储系统组成。“基于平台的独特优势,在建设中还拓展了作为海洋试验场的功能,为开展观测仪器设备验证和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张钊说。

  同时,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依托平台搭载了海气通量和有缆海床基两套设备,使得观测要素更加精细化,覆盖了三维超声风速、水气二氧化碳、太阳长短波辐射、海浪参数等观测要素。“精细化观测对研究该区域的水文背景、海底边界层能量耗散、海气界面的能量输送,提高海洋与大气的数值预报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张钊说。

  经过1560天的努力,2015年2月,项目完成了选址、勘察设计、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海域使用论证、通航评估、招投标、主体施工、仪器设备安装等工作。2017年4月,正式完成平台试运行工作,并投入使用。

  

  新建成的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主要是对平台周边海域进行水文气象参数的长期自动观测。“平台对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存储符合《海滨观测规范》的要求,具备远程通讯功能。同时,其观测数据不仅可以在海上平台显示,还可以根据用户需求实时传输到陆地数据中心。”张钊说。

  为台风、风暴潮防御提供实时预警数据

  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亮点频出,其中,自动观测系统是其一大亮点。“自动观测系统由平台水文气象站、陆地数据接收中心两个部分组成,具备实时在线、长期连续的观测和传输能力,能够为台风、风暴潮防御提供宝贵的实时预警数据”。张钊说。

二手三坐标测量仪器回收平台对比_二手美容仪器回收平台

  根据实际情况,平台水文气象站的观测系统采用了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制开发的CZY1型海洋观测站自动观测系统,该系统目前是国家海洋局下属站点广泛使用的观测仪器,可以对水文气象参数进行长期连续的观测。据悉,CZY1型海洋监测站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对数据进行采集、处理、接收、存储、显示、编报、月报生成、转发等,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性。“系统具有体积小、功耗低、集成度高、扩充灵活、抗雷击性能强的特点,适合野外安装使用。同时,能够处理多个海洋站数据,适合我国海洋站的各种实际需求。”张钊介绍。

  

  同时,该系统经过全国范围的8年海洋站业务化运行,在长期的现场应用中不断改进、提高、完善,整个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具备扩展性强、可靠性高、可维修性强、通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

  据介绍,为打造综合的观测平台,水文气象站上的仪器设备均配备齐全,技术先进。由测量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视频监控、通讯设备、供电系统以及相应的防雷系统组成。其中,测量传感器能够及时获取风向风速、温湿度、气压、降水、能见度、潮汐、水温盐度、波浪、表层海流等数据,数据采集器可以第一时间完成观测参数的采集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显示和数据通讯等,平台上的通讯设备则方便了观测数据及视频监控图像的实时传输。为了解实时海况,技术人员还在海上平台上面安装了监控探头,用于监视海上平台周围海况及安全情况。

  

  陆地数据接收中心同样功能强大。陆地数据接收中心配有不间断电源、数据处理计算机、视频硬盘录像机和相应的通讯设备,具备实时接收处理多个水文气象测点每分钟数据的能力,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实时显示数据和状态信息,同步上传给使用部门。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完善平台观测系统等软硬件的建设,使其更好地为平台服务。”张钊说,随着该平台的投入使用,将进一步填补该海域海洋长期观测资料的空白,积极防范和应对海洋灾害,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助力海洋事业发展。

来源:中国海洋报

客户评论

我要评论